這樣的孩子,多半給人很乖的印象,
說實話,當他的父母也經常很有那種…「很會管教」的成就感,
但我和他媽咪都知道,這樣完全屈服於環境的個性,
是很不好的。
(文: 里歐把拔 圖:里歐把拔 插畫: 里歐)
里歐把拔:「今天天氣很好!兒子,我們去看棒球或去爬個山,你選一個吧!」
里歐:「我不想,我想去釣魚…去湖邊釣…。」
里歐把拔:「這樣啊…那我們來商量一下吧!」
過去完全聽從把拔安排的里歐,
現在比較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這其實經過一些時間的練習。
與別的小朋友比起來,里歐是個服從性很高的孩子,
大多數的場合,里歐會完全的聽從父母師長的指示或要求,
即使是他有別的想法,也因為可能會挑戰到父母師長的權威,
而放棄去嘗試爭取。
這樣的孩子,多半給人很乖的印象,
說實話,當他的父母也經常很有那種…「很會管教」的成就感,
但我和他媽咪都知道,這樣完全屈服於環境的個性,
是很不好的。
所以從小我們就非常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
提出自己的方案。
當他的想法或方案與我們有衝突時,
他可以找我們「商量」一下,這個「商量」其實有點類似商業談判,
可以是直接的說服,也可以是「彼此利益」的交換。
(里歐的「利益」其實也很單純,多半是多少時間的自由活動。)
透過「商量」的過程,協調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這樣子的「那我們商量一下吧!」的對話,
變成我們解決衝突的常態,
也讓里歐慢慢養成試探把拔所有「可能性」的習慣。
其實有趣的是,里歐把拔也常注意到,
週遭朋友的小孩裡,很多所謂比較「皮」的小朋友,
他們幾乎天生就有這方面的能力,
只是通常不會被認為是優點而已。
里歐把拔之所以認為這個挑戰環境的能力很重要,
是因為在工作上,里歐把拔注意到一些很善於談判與協調溝通的同事或對手,
他們都有一個很明顯的人格特質,就是在討論事情時,
會習慣地不斷試探彼此的最大可能性。
挑戰對手似乎成了他們的反射動作,即使對手雙手一攤,
明白表示已無法退讓,他們也會嘗試擱置,
或重新定義討論的內容,
為後續的任何可能先預留空間。
這些人的侵略性格,有的人是天生如此,
有的人是後天的訓練養成,
但我發現,如果是從小就這樣的人,
他們的幼年求學過程通常不會太順利。
我的一個摯友A君就是這樣,
他在慘綠少年時期常跑訓導處,國中唸了兩所、高中讀了三處,
他父親就是那種一天到晚跑學校的家長,
因為他常頂撞老師,質問教官,
只為了更長的頭髮、更白的卡基制服、更多的行動自由,
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行?為什麼這樣規定?
如果這樣可以嗎?又如果那樣可以嗎?
這些父母師長不愛聽的對話,
在他的嘴裡如同錄音機一樣反覆播放著,
不斷地嘗試挑戰既定的規定與習慣,
讓他渡過一段頗為辛苦的「問題學生」求學過程。
現在,他是一個算有點成就的商人,
他的很多利潤就來自這些對話與嘗試裡頭。
我國中時有個同學,有次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寫作業,
他自己嘗試在作業本裡寫了張條子,
內容大概是…他因為某個原因(里歐把拔忘了)…
無法寫作業,希望老師多多「包涵」。
老師並沒有「包涵」他,還把他的條子在課堂上大聲唸出來,
並賞了他幾下鞭子。
當時我覺得這個同學很可笑,
他怎敢;怎可以…用「包涵」這兩個字與老師溝通呢?
但現在里歐把拔覺得可笑的反而是自己,
嘗試溝通應該是人類遇到障礙時基本能力之一,
我們太常因為身份、年齡及地位,
自我設限溝通的模式,
更糟的是,大部份我們從小就被這樣教著…
「囝仔人有耳無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