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的小朋友要是畫了你覺得不像、不好甚至看不懂的作品,
那你可要特別留意了,
他可能就是那個萬中無一的畫林奇材喔!
文: 里歐把拔 圖: Ichikawa Mayuka(12歲, 日本)、
Maho Okuyama(12歲, 日本)、Aki Koyama(10歲, 日本)
圖片引用來源:Mitsubishi Asian Children's Enikki Festa
圖片之引用已獲得上述活動主辦單位的同意。
(図の引用は、主催者であるMitsubishi Asian Children's Enikki Festaの許可を得ています。)
什麼都比不上「好玩」
前一陣子,里歐把拔看到格友;坪坪的媽媽寫了一篇有關於小朋友
參加繪畫比賽挫折感的文章,
里歐把拔心有所感,因為里歐也經歷過這個過程,
從覺得自己不會畫畫,總只願意用線條在畫紙上畫幾筆,
到覺得自己也可以畫得不錯,
一直到現在對自己比較有信心,
想畫什麼就畫什麼….
作惡夢可以畫…(清明與畫鬼);
想貓兒子可以畫…(畫畫,因為思念);
想要發揮想像力可以畫…(很多的臉與很多的怪獸、地牛翻身、超人…);
想要延伸喜歡的卡通內容可以畫…(海賊船);
送畫給老師可以畫…(畫龍);
畫畫對里歐的功能比較多樣了,
里歐也比較能樂在其中了。
這其間里歐把拔和媽咪也是花了很多心思,
一開始總會想送去參加比賽求証成果,
畢竟這是建立小朋友信心的最快途徑,
但參加了幾次之後,里歐把拔忽然覺得似乎捨近求遠了,
比賽縱然也是創作的樂趣之一,
但「好玩」才是創作動機的持續能量。
像里歐把拔現在偶爾還是會在開會中,
自己無聊且大家不注意的時候,
很自然地動手在筆記本裡塗鴉速寫些會議裡的臉譜或靜物,
塗來畫去當然不會是為了參加比賽,
只是因為動筆那一瞬間的….「好玩!」
美術比賽的謬思 –視覺至上?
在翻閱瀏覽很多有關兒童畫的文章其間,
里歐把拔發現「視覺型與觸覺型的差異」(註)常是被探討的,
但如果有機會去看看很多兒童的美術比賽得獎作品就能發現,
即使推測大部份的繪畫賽事評審能瞭解這個差異,
但似乎在一般的狀況下,視覺型的評審標準及作品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畫得多;畫得像;畫得重似乎很重要。
這個兒童美術教育的問題,其實很早就被提出來過,
像老電影魯冰花這電影裡面說的,其實也是這個問題。
里歐把拔很好奇其他的國家是否也是這樣,
於是找了一個跨國性繪畫日記比賽的網頁(就是圖片的引用來源),
這個活動有亞洲24個國家參與,應該具有些參考性,
網站也一張不漏詳細地展示歷年來小畫家們的得獎作品,
這些優秀作品在各國當地被評審,有幾位特別獎跟首獎的名額,
其他都是優選。(這個網站設置的真的很好)
欣賞這些得獎的作品,大部份的確也是明顯注重寫實的視覺型,
這也可能跟視覺型小朋友的比率較高也有關係。
極端視覺的譬如下面這位日本12歲的小朋友,
超齡的繪畫技巧及細節描繪,其視覺寫實能力超過大部份的大人,
有趣的是,日本評審只給這位小朋友優選的評價。
Maho Okuyama
http://enikki.mitsubishi.or.jp/cgi-bin/e_view/viewdetail.php?ty=1&la=en&co=23&pg=5&ln=107
另一張我很喜歡也是優選的作品,
是另一位日本12歲的小朋友畫的聖誕樹,
也就是我放在文頭的那一張。
單純的內容、平淡的用色、簡單的構圖、部份的留白,
這樣的組合在台灣繪畫比賽的得獎作品裡很少見,
但里歐把拔卻覺得這畫看起來有些印象風格的舒服,
你會覺得每個地方都恰到好處。
Ichikawa Mayuka
http://enikki.mitsubishi.or.jp/cgi-bin/e_view/viewdetail.php?ty=1&la=en&co=23&pg=4&ln=99
令人驚奇的作品 –簡化的天才
在其他國家的作品裡,偶爾還是可以看到幾張張完全觸覺型,
或混合型令人驚嘆的精彩畫作。
譬如下面這一位10歲的日本小朋友,
他畫「運動會」「颱風」及「流星」(像不像朱銘的雕刻啊?),
Aki Koyama
http://enikki.mitsubishi.or.jp/cgi-bin/e_view/viewdetail.php?ty=1&la=en&co=23&pg=3&ln=73
簡單的運用蠟筆和水彩的技巧,簡化大部份的細節,
畫出他心中的主題,擄獲評審的眼睛。
這是獲得特別獎的作品,我猜日本評審們一定花了很多時間,
興奮地討論這幾張畫。
我覺得這個小朋友有成為畫家的潛值,繪畫的技巧只是時間的問題。
(如果願意嘗試看看,就會發現簡化細節實在比描繪細節難上太多,
重點是這是個10歲小朋友畫的,他的眼裡有著令人可能學不來的能力)
---------------------------------------------------------------------------------
---------------------------------------------------------------------------------
里歐把拔的賞析
如果你看過京奧每個運動項目的符號簡圖,
就應該可以稍稍感受簡化的美,
另外這兩張在配色上, 更有其高明,
先說第一張,代表旗海的三個線條,
交會於左上角視覺焦點處, 交待場景
六個戴帽小朋友的人頭平均分布在下方,
一起伸手爭奪一樣東西(不確定,似是某項競技)
爭奪處在畫的中心點偏下方,
這是專業大人可能也安排不出來的構圖,
場景的顏色彩度都偏低,
讓爭奪競技的表現強度更高。
第二張是颱風,
兩間房子之間掉下了一塊遮陽浪板(或招牌),
夾雜一些代表風的線條,
這是作者的生活經驗的視覺簡化,仔細看你會發現,
線條的使用跟第一張一樣恰到好處,
房子選高彩度著色,安定的粗硬線條,
颱風的象徵則剛好相反。
台灣小畫家的視覺寫實能力可以說是很強的,
但當看完台灣的得獎作品,我還是很訝異與遺憾在這樣多元豐富的台灣文化裡,
孕育出的兒童畫竟能那麼有一致性。
在構圖上,空間遠近立體的描繪被非常重視,
在內容上,細節多到超乎想像,
在色彩上,高彩度明顯受到大家的歡迎,
極端視覺型的作品幾乎是佔了大部份。
其實只要陪過小朋友畫畫,都會很清楚,
要大部份的小孩畫出很多的細節,並描繪空間關係,
其實只是逐步在剝奪他們繪畫的樂趣而已。
像不像真的沒關係
現在的父母,只要小朋友認真的畫完一張畫,
多半讚美是毫不吝惜的,
但總會很習慣的用自己的繪畫觀說:「嗯!畫得很像!」
事實上這是很錯誤的。(里歐把拔自己也是錯很久了!)
其實小朋友到了像里歐這樣的年紀,
自己也會開始注重起視覺寫實的能力,
努力想要畫得像;畫得精確,
但其本身自幼而有,對外在環境的主觀感受仍是強烈的,
他們常出現視覺寫實和觸覺表現混合型的畫,
兼俱個人對環境的內在感受,及實際外在環境的觀察,
但大部份這個年紀的孩子,也很容易受師長同儕,
甚或父母的影響,潛移默化地轉變成全然視覺型的繪畫觀,
如果小孩子並不俱備足夠的視覺型描繪環境的能力或耐心,
或觸覺的部份表現不被理解,
他便會被自己、週邊的同學、父母、師長認為是不會畫畫,
最後很大的可能放棄了畫畫這個興趣,
卻不知自身敏感的環境感受,可能畫出超越大人想像,
令人激賞的作品。
所以你的小朋友要是畫了你覺得不像、不好甚至看不懂的作品,
那你可要特別留意了,
他可能就是那個萬中無一的畫林奇材喔!
註1.兒童進入擬似寫實期的推理年齡後,依據兒童的知覺反應,在繪畫表現上有視覺型和觸覺型兩種的類型傾向,視覺型依據視覺作畫,關心物體色彩的不同、光影變化及空間透視;而觸覺型則強調主觀的經驗、情緒特性及身體的感覺。(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註2.里歐把拔僅引用日本小畫家的畫只是因為恰好適合文章的需要,而且也僅獲得這些圖片的引用同意。
註3.文章的評論僅就此一比賽而言,引用原因於豐富性(24國)及完整性(可以完全瀏覽到歷屆作品)。單一的比賽抽樣並不具完整的代表性,里歐把拔也是常看到台灣的比賽有觸覺型的得獎作品。
【格內相關文章】
Leo把拔的手扎
留言列表